回归灵魂深处的故乡

没灵魂的人生叫流浪

没热情的生活叫生存

给自己点时间

当你可以直面自己身体里

与生俱来的感动与孤独

你便能够彻底放下过去的自己

重新出发体会更多美好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间

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30而立,她们决定回归自然

在亚马逊流域,

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拍到

蝴蝶停在黄头侧颈龟的鼻子上的照片。

原来蝴蝶是在耐心等待,

等乌龟流下眼泪后,

去吃泪珠里富含的盐分。

动物在自然形成良性的共生系统,

去维持内在和外在的平衡。

正因如此,

这几名女性,

在三十而立的当头,

作出了她们的人生选择。

一只候鸟从天空掠过,

云南作为千百种候鸟迁徙的主要路径,

这本没什么稀奇,

天空都不会留下痕迹。

但鸟儿自由自在,

顺着自己天性直觉的飞行身姿,

却能印在观者的心底。

人生重启

大理人李茜、丽江人艾几、个旧人王妲妮,

三个年轻女性互不相识,

但故事却有着同根花一样的默契。

作为云南“三四线小城市”的人,

她们渴望18岁长大成人之时飞出家乡,

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到外面的世界。

但她们,选择在三十几岁时回归家乡。

她们并非被“内卷”和“”打回家乡,

这反而是她们在游历过整个世界后,

人生的一份郑重抉择。

地球再大,那是地球上亿万人的事。

对于她们仨,地球分为两部分:

云南,和云南之外。

她们仨个被绿色和平和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家乡宝”的摄制项寻找到,在镜头中讲述自己的别样选择。

云南的风候与物产,

汇成了只属于她们独有的的心灵密码。

要从那山,那水,那土地,那生灵,

还有那里的人们开始讲起……

李茜在自然与城市中的对比肖像

那山,勇敢

李茜长在苍山洱海之间,

却在英国课堂中触摸到家乡的钥匙。

成长在一个物种极大丰富的地域,

似乎生命也充满了可能性,

可以尽力追求理想,不会惧怕失败。

长在这样山里的人,

自然要活得像座山,勇敢又有力。

李茜在苍山之巅

李茜在英国毕业后就回到云南,

到了离家更北的三江并流地。

目前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内拍摄纪录片,

在山里已度过了三个春夏秋冬。

除了同事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

对她最重要的就是山与山里的植物。

春天,遇到了盛放的杜鹃。

一个古老的物种开得如此肆意热闹,

那些极为珍贵的花朵任性地铺满大地,

整个世界唯余花的鸣放。

李茜在云龙天池的松林中

夏天,李茜平生第一次上到流石滩,

雪山脚下,所有著名高山植物都是初见。活生生的植物需要在她脑子里撞一下,

才能和在英国学过的植物学名合在一起。远处跳跃着岩羊与白马鸡,

感觉眼前与远古无缝衔接、太过迷幻。

李茜把野外采集到的白鹇的羽毛插在帽子上作装饰

李茜结束了三年摄制工作,

纪录片最终命名《云上的家庭》,

获得了多个国内外纪录片大奖。

大山赋予的勇敢,够她用上一辈子。

艾几在自然与城市中的对比肖像

那水,真实

艾几是纳西人,

在攀天阁的纳西人传说中,

祖先从北方游牧地区一路顺水而下,

一次江水吞噬了所有的家财和食物,

众人绝望中,一条土狗跑来,

尾巴上粘着三粒米。

人们郑重将米粒采集,世代养育。

攀天阁到了插秧的季节,田间会传来普米族悠扬的插秧调

艾几遇到“原生”“野生”“不受现代污染”

这样的词汇,就能兴奋上半天。

就像小时在丽江周边农田长大的童年,

伴着自然的鸟叫和野花开放的香气,

大自然能满足她的所有欲望和快乐。

点击看完整视频

艾几家族几代人生活在古镇的大院子,

她热爱古镇里的条条水路和三眼井,

“上眼洗菜、中眼洗锅碗、下眼洗衣物”。

水关乎祖先,也是自己将来的魂路。

这是丽江古镇人的真实情感。

从小生活在雪山脚下,丽江人对雪山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

艾几在北京做了十几年的媒体人,

但就是没有来自山水土地的真实感。

所以艾几辞职回到云南,

制作微视频介绍丽江周遭的高山植物,

如今粉丝已过五万,算是小众视频,

但她在这条独自的道路上走得很享受。

“丽江不仅是旅游城市,还有这一面”,

艾几很喜欢这样的粉丝留言,

让大家体会到了本土人的真实。

妲妮在自然与城市中的对比肖像

那河,宽容

三个年轻女性中,王妲妮最能“跑”。

王妲妮大学和研究生的专业就是旅游,

她跑的国家最多,跑得也偏,

她深爱那些偏僻的异域乡土。

她深信旅行应具有心灵性,

越旅行越有力量去抵制生活的陈词滥调。

在勐根大寨,逛边疆农民市集

妲妮最讨厌的精神压迫是那句:

“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年纪的事”。

18岁离开父母,离开云南个旧,

按照自己的心灵来过自己的人生,

年龄不是制约,心灵的禁锢才是。

90后的她积极发声,

和世界各地20多名志愿者协力,

打破人们对“旅行影响力”的想象;

她穿起二手,

尽量不喝工业出产的牛奶,

多吃蔬菜少吃肉,

尽可能让自己从消费的链条中“解套儿”。

把海边捡到的垃圾DIY了一个艺术

“澜沧江”——

妲妮在安帕瓦水上市场见过这条河,

在柬埔寨还在这条河上泛过舟,

不过,在那些地方,这条河名为“湄公”,

这是她第一次与“澜沧”相遇。

妲妮的目光落到河的尽头,

河水滋养的众多生命中,

有她的祖辈,也有她。

妲妮突然领悟,尽管走过三十多个国家,

但自己却一直忽略了自己的家乡。

点击看完整视频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心理距离,

妲妮看似都越来越远离自己起始的根基。

但姿态越是拒绝,回归越是命中注定。

家乡从未走远,就像家乡的澜沧江,

一直等待她在对的时间和地点,回归。

在枝头采食野果的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

那些生灵,慈悲

云南地势自西北至东南,

一层层阶梯下降,

大地承载着更迭的野生动植物种。

由于自然资源太过丰富,

云南成为大家公认的“动植物王国”。

栖息在无量山山涧中的红瘰疣螈

妲妮在巡护员的指引下找到“红瘰疣螈”,

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她小时候经常在外婆家外的田梗间见到,

云南人都称它为“娃娃鱼”。

但自从妲妮搬到大城市,

这种动物就从她的眼前消失了。

如今隔了二十几年的人生路,

和这个物种再次重逢,

别有一番滋味萦绕于心。

中国野生绿孔雀不足只

中国特有的孔雀为绿孔雀,

脖子上这层珍贵的绿色,

以及脸颊上亮眼的一抹黄色,

让它和数量庞大的印度蓝孔雀得以区分。

它的美丽仅此一瞥,却终生难忘。

这是艾几第一次见到大型野生动物。

让她同样震惊的是,

在不远处是已经炸掉一半的山丘,

以及大卡车频繁往返的水坝建设现场。

之后开始了绿孔雀栖息地的公益诉讼案,

并在年的最后一天,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

停止了绿孔雀栖息地的水电站建设项目。

绿孔雀保护事件对艾几影响极大,

她想尽全力去保护生灵的美丽,

但也亲身体会了保护的艰难。

保护生灵应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冲动,

艾几也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局限,

之后先选择做关于高山植物的短视频,

希望公众看到并有共鸣。

艾几两年来并没有多少收入,

之后是否还能支撑下去?艾几并不知道。

她只知道,这是一场源于自我的历炼。

五十多岁的藏族人鲁茸,是保护区巡护员

那些人,感动

鲁茸是保护区巡护员,

曾带着李茜和她丈夫翻山越岭。

鲁茸家接待过不少外来人,

但是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城里人”的婚礼。

他被推到席前,磕磕巴巴地说出祝福:

“我是一个微小的人,你们邀请很是感谢”

谦卑的话刺进李茜和丈夫的心里,

眼泪瞬间奔涌而出。

这对夫妻在苏州和大理分别举行了婚礼,但是他们从心底认为,

那两场婚礼都是给父母结的,

只有白马雪山下,

和拍摄时结识的当地人一起庆祝的典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属于她们俩的婚礼。

李茜拍摄《云上家庭》中的金丝猴一家

这里的人们感情真实而醇厚。

妲妮创业后,曾在自己的家乡深度旅行。

首先是在自己家乡尝试搭车。

竖起大拇指,云南的搭车成功率齐高。

很多车子停了下来,从农用车到越野,

然后往往会被热情地顺带到家中吃饭。

走过世界再多的地域,能亲到心坎的,

永远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自己的家乡。

点击看完整视频

在云南版纳,妲妮专门去寻访手工匠人。

在妲妮为这些传统手艺惊叹之时,

她却发现,手工艺者会羞涩地说:

“我做这个好土,跟不上时代喽”。

妲妮痛恨这个现代商业无空不入的世界,

拒绝变得单一与扁平的地球。

是的,她们仨自从踏出云南,

都会有一丝和外界环境无法融入的错位,

正是这种珍贵的疏离感,

带着她们不断勇敢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

作出不顺从主流的选择。

#背起行囊走自己的路

回归云南,回到自己的根,努力创业,

她们仨,还都只在起始的路上。

李茜一心惦记的只是可以稳定地输出作品,

多多记录云南的自然风貌和奇妙植物;

艾几希望学习再学习,

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丽江周围植物,

让大家看到被忽视的那个丽江;

妲妮创业后才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家乡,

云南可以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

而现在大家给云南设定都只是在窄化云南。

青春值此一份,

不管三个人今后成果如何,

她们还是深深感谢自己的家乡。

感谢那些山带给她们的勇敢,

那些水给予她们的真实,

那些河流带出的宽容,

那些生灵打开她们的慈悲,

那些人触动她们的感动……

三十而已,已是人生最珍贵的行囊。

点击别走

还有内容......

QA

#李子柒的那种田园生活,

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

李茜:

我自己尝试过家庭种植蔬菜,传统农耕生活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所以至于真正去与土地打交道,我想并不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艾几:

这仅仅是一种内容创作。类似于是一部电视剧、一本小说,喜欢这种类型的作品,点开视频,看看自己喜欢的内容创作,未尝不可。

妲妮:

我觉得是都市人「自然缺失症」的表现吧,具体体现为:分不清五谷、辨不清花草、认不出鸟兽,无法通过与自然界建立联结来缓解身心压力。

#回归,是因为厌倦了城市

还是呆不下去?还是其他?

李茜:

对我来说,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

在大城市和小地方间自在的切换。

艾几:我的回归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因为双亲日渐年迈,需要照顾。

妲妮:不是厌倦,更不是呆不下去,而是希望找回自己与家乡的联结感。

#通过回归,有什么变化?

家乡有什么变化?

李茜:

家乡是我内心中温暖的归宿,我特别愿意把故乡作为创作的线索,多记录一些故乡的自然风貌和奇妙植物。

艾几:我想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点滴的努力,影响一些人对自然保护的看法和观念,让更过的人了解自然之美,这是我的目标。

妲妮:

希望自己更有自信,获得对家乡的文化自信和地理认同感。希望家乡的更多面向被外界知道。

策划:柏玲

美术指导:李溯

撰稿:绿色和平、柏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a.com/wwyz/9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