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心理医生,看见了她们

你好,我是合上书内心涌起千言万语的婉若水。

写在前面的话:

昨晚孩子睡了以后开始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到一半停了下来,感觉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书里的概念让我带入了很多自身的问题,好像我自己去看心理医生一样。

以前读过一些大众心理学的书,有兴趣,也曾被深深的治愈。

这本书是当当网心理类书籍销量排行榜第一名,就顺便买了回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被讨厌的勇气》的写作手法相似,都是通过两个人、不同阶段的、维持数次的对话来探索成长的道路。

《被讨厌的勇气》人物主角是一个自卑的青年和一个智慧的哲人,《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人物主角是患了抑郁症的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

两本书都很精彩,但是看不进去的时候,那些文字如同嚼蜡,读懂以后,又会泪流满面。

昨晚睡觉前我的内心翻腾不已,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了一些话。二先生看我睡不着,让我跟他讲一讲。

想说的很多,但是它们都堵在了喉咙里,难受极了,甚至接着从喉咙往上涌,抽的我耳朵疼。

二先生想和我躺着聊一聊,但是我说我必须坐起来,那些翻腾的能量才能化作语言、找到出口。

我用了几分钟平复心情,努力组织语言,然后,我打开了话匣子。

聊了很多,奇迹是,第二天我持续半个月的咳嗽好了很多,好像肺里的凉痰都化成一字一句的哭诉,倾吐了出来。

1

其实有什么好说的呢,我经历的无非就是那些事,遥远的童年、疼痛的青春。说来说去,无非还是那些老话,我母亲不愿意肯定我、我总想讨父母欢心,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本书里面用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来形容,叫“儿童自我状态”(ChildEgoState)。处在这种状态的人,行为和感受都表现的像个孩子。犹如现在的自己,虽已成年,依然没来由的叛逆、想做个坏孩子、想闯红灯、讨厌一切形式主义、害怕别人夸我、更害怕别人对我有所期待。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我一直努力变得优秀,是想得到母亲的认可,但是她对我永远有更高的要求。其实我的生活比父母辈好了很多,我的父母也比我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好了很多,但是我姥姥依然觉得孩子们日子艰难,她尽力帮忙,无论尽多大的力,都觉得不够。我总是为了那些更高的要求而烦恼。有时候我想奖励一下辛苦的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奖励,我对很多事情丧失了兴趣。麻木的购物、疯狂的吃喝玩乐,已经不足以安慰我。我羡慕二先生每天有那么多事情忙活,他自己能从中得到很多快乐。比如养花,春天种下一颗种子,防止被鸟吃掉,按时浇水,温暖的时候搬到窗台外面,冬天移入室内,看着它发芽、长叶子、开花、结出种子。比如养鸟,看着它们为了一个鸟窝或者伴侣打架,鹦鹉每年生两次蛋,母鸟忙着孵蛋,没时间出窝进食,日渐憔悴,公鸟把食物带进去喂它。小鸟长大后与母亲不和,发生母女大战,二先生只好把母鸟单独拿出来养。公鸟玩心很重,只要不小心忘记关笼子,一有有机会就飞走了,而母鸟因为牵挂鸟窝里的小鸟,飞走后又回来了。她的小鸟被其他家庭的鸟逐出了鸟窝,掉在地上,眼睛被啄出了血,毛也掉了大半,但是在母亲母亲的精心呵护下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了。还有他的鱼缸,他的鱼换了一批又一批,从刚开始五彩斑斓的孔雀鱼,到现在的几只田螺、一只虾、三条泥鳅、两个娃娃鱼……他每次去公园都要去捞野生小鱼,玩心比虎头还重。但是他说,你羡慕我的这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因为孤独。我养植物养动物不是生来就喜欢,小时候父母不喜欢我,我除了躲在地下室看书和去外面观察植物和小动物,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我想和小伙伴玩,但是身上掏不出5毛钱请人家吃一个冰棍,人家请我看录像、吃大餐,我什么也没有。我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童年创伤,那时候的我们如此弱小,必须依赖父母、讨好父母,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我总是在去厕所的时候,看见二先生在阳台时而忙碌、时而安静的背影出神,想象着突然有一天我叫他一声,他回过头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我想这就是我们白头偕老的故事。我对他说,我到现在都没有这些能够滋养我的爱好,我现在脑子里想的事情都是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我觉得老天爷派我来这个世上,绝对不是为了让我做谁的女儿、谁的妻子、谁的母亲……我有我自己的使命,但它是什么?我一直搞不清楚。二先生说,这么早搞清楚有什么意思呢?人生还长着呢。想想也是,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

2

我知道我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样。因为我的父母是老师,作为一个儿童,最有力量的人是父母,最正确的人是老师,在强大的不容反驳的强者笼罩下,我必须去过无比正确的生活。所以我小时候很乖,出了名的乖乖女,除了学习,不会玩。二先生说,我理解你,小时候人家玩的时候你在学习,没人带你,现在你想玩了,已经对许多好玩的东西失去了兴趣。何止如此呢?因为从小就接受了许多所谓正确的价值观,过早的生活在一些条条框框里,对自己的内心感受甚至产生了怀疑。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我母亲背地里批评班上的学生,谁谁谁去结拜兄弟,谁谁谁去谈恋爱,开始捣蛋了。我以为我可以控制自己不“捣蛋”。但是最终我发现我做不到,为此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我喜欢上了班里的某个男生,该怎么办?我为此而难过。也有人给我写情书,怎么办?我好害怕,根本不敢看,当着在场所有人的面撕掉了。我仓皇而逃,却还要在下次见面时表现的像个正直的、纯洁的乖乖女。哦,这太难了!真心疼当时的自己,被动的承受那么多,却害怕母亲说我是主动捣蛋;我需要帮助,自己却不知道,只害怕给父母制造麻烦。也心疼当初被我伤害的男孩子。马思纯总是爱上渣男,我竟非常理解她。当乖乖女想要叛逆,那些嚣张的男生给了她们某种许可。所以我年轻的时候也爱过不珍惜我的人,直到遇到他我才发现我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他没出息、唠叨、不帅也不高、没车没房也没钱,但是他竟然喜欢我的任性和娇纵。他愿意惯着我的臭毛病,并为此而骄傲。这些都是在父母眼里的不懂事,是在原生家庭里无法示人的真性情,如今有了出口,也有了归宿。

3

当我一步一步的成长、跌跌撞撞的试错,终于发现我可以不用生活在父母的价值观里的时候,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有时候还要看我的脸色行事,一如童年的我无条件的去取悦他们,依赖他们。我渴望成长,又惧怕成长。我觉得父母可能不希望孩子变得独立,他们需要陪伴,需要被需要的感觉。刚开始父母帮我看孩子,我还有内疚,后来我发现这些内疚不但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他们。因为我总是害怕把他们累坏了,怕他们吃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不健康,所以我总是对他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严厉指责。我怕他们有一天病了、甚至离开了,我会归罪与自己,认为是我把他们累倒了。这一度让我精神压力巨大,跟父母发火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当我意识到他们也需要被需要的感觉的时候,尤其是当我看见虎头和二蛋带给他们很多欢乐的时候,我才学着释怀、学着放手,让他们享受自然的天伦之乐。也许心理健康比严苛的生活习惯更重要。人最大的罪恶应该是不快乐。小时候我们需要父母,长大后父母也会需要孩子。如果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父母至少希望捂住一个,别飞走。比如我的父母会捂住我弟。正式因为有他的存在,我才能别无选择的走向今天的独立。有的独生子女、或者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一直惯着,好像一辈子也不需要独立,他们可以一直活在强者的照顾之下,至少目前看来是这样。只是我有时候也会怀疑:这种过度爱护是不是也算一种囚禁和剥夺?如果算,我们对弟弟的保护,是不是也是一种伤害。我是长姐,就像电影《姐姐》里要表达的一样,当姐姐,无论愿意不愿意,最终都会变得独立自主、照顾他人、乐于奉献。我认识的许多姐姐,比如我母亲,我弟媳妇的姐姐、我同事、二先生的亲戚,她们都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有的还与父母有着天然的距离感,生怕索取的太多,掠夺了父母对他们的爱。包括我,我从我弟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照顾他,直到现在还是舍不得花他一分钱,舍不得与他抢父母,更没想过与他抢家产,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没有人教过我要这样,或者说,是教的人太多了,全社会都默认这样,我根本没有意识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太大了,大到我们某个小家庭想突破都很难。电影《狗十三》里面的女孩也是姐姐,当她咽下狗肉,变成乖巧懂事的孩子以后,他的弟弟在学滑旱冰,摔倒了不许哭,打了爷爷奶奶要受到严厉的指责。我觉得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a.com/wwtz/9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