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如艺追星撩妹拍马古代帝王们的书

苏海强/文

芥子兴来忽击缶,放胆聊将帝墨剖。三皇五帝到如今,擅书不过十余口。太宗雄健势如龙,天子无人出其右。逸气由来称两碑,书坛巨擘少能偶。宋徽宗,治国苟,草法精能真书瘦。李治清遒赵构工,环肥偏宠玄宗厚。武氏牝司晨,字态鲁输牡。乾隆痴重康熙拘,赵昚完颜称走狗。余或虚名赖谀传,至今谁见风流又?堪怜时客竞荒唐,逐位争名如兽斗。吁嗟乎,史笔无情兮其奈何?!多少圣迹同身两俱朽。

——戏评古代帝王书法

年9月10日深圳商报报道,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90周年,于当年秋季推出《石渠宝笈》特展。特展展出包括《清明上河图》《伯远帖》《五牛图》《游春图》等传世经典在内的故宫书画藏品件。展览才几天,其中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的书法,已被朋友圈刷屏。很多朋友在为五位皇帝书法刷屏的同时,还纷纷晒起了从各种渠道搜集而来的古代帝王的书法图片,兴起了一股不小的帝王书法欣赏热潮。顺应这股热潮,笔者不妨也来凑凑热闹,谈谈古代帝王们的翰墨风流,以期就教于方家。

“追星”追出来的“大师”皇帝

如果按照书法成就将历代书法名人分为大师、大家、名家三个层次,笔者以为,古代帝王中,大致只有以下几位皇帝可进入这个“三层次”圈子:汉章帝刘炟、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南唐后主李煜、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宋孝宗赵昚、金章宗完颜璟、康熙、乾隆。

上述帝王中,可称书法大师者,笔者认为只有两位: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赵佶。两人中,又以李世民为最。

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堪称千古一帝,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足可傲视群伦,不仅堪称帝王书法第一人,即使把他放进星汉灿烂的古代书法长河,也不会失其光辉。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一名疯狂的“追星族”。为了得到偶像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顾天子之尊,不惜使出坑蒙拐骗的手段,将《兰亭序》弄到手,死后也不忘把《兰亭序》带进坟墓。他“追星”的同时,还号召他的大臣们与他一起“追星”。他曾亲自撰写《王羲之传》,并下诏内府金帛,征求羲之遗墨。于是,物聚于所好,不数年间,各方进献,得正书五卷,草书五十八卷。其中真伪杂陈,更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甄别,又命韩道政、冯承素等精工摹拓,王字遂风行于天下。由于唐太宗身体力行倡导书法,唐代书法得以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唐太宗李世民行书名迹《晋祠铭》,即使把它与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和褚遂良的《枯树赋》放在一起,也毫不逊色。

太宗书法初师承于隋代书家史陵,据《金石录》谓:“陵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欧、虞。”又经常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并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后钟意于羲之,朝夕临摹,尤笃爱王羲之《兰亭序》,置之枕边,常于半夜把烛临之,书遂大进。太宗善行、草及飞白,尤善临古,殆于逼真,《山谷题跋》谓:“太宗英睿不群所学辄便过人,末年诏敕,有魏晋之风,亦是宝贵后不能不废学尔。”

唐太宗在书法方面还有开创之举,继此前刻碑者皆以篆书、隶书、楷书入碑之后,他在历史上首以行书入碑,自此以行草书入碑得以风行。他的传世作品有行书《晋祠铭》、《温泉铭》等。《晋祠铭》书法浑然天成,笔画结实爽利,遒健雄美。《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摇曳生姿,犹如天女散花。即使把《晋祠铭》、《温泉铭》和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褚遂良的《枯树赋》等行书名迹放在一起,也难分高下。

与“追星”追出来的大师级书法家唐太宗不同的是,宋徽宗可谓误国“误”出来的书法大师。因为耽爱书画,玩物丧志,宋徽宗最终成了亡国之君。他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自创个性鲜明的“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秾芳诗帖》(上)和《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秀劲异常,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笔者以为,其“瘦金体”美则美矣,然仅存其体骨,缺筋少肉,或于韵致有亏。其存世草书《千字文》也有声名,观此帖可知,其草书师法怀素,虽笔翰飞舞,行云流水。然笔者以为,其笔力未免伤于虚浮,线条未免失之纤弱。

宠女人“宠”出来的“大家”皇帝

以上两位帝王书法大师之外,从存迹来看,梁武帝萧衍、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四人可称大家。

梁武帝萧衍博学多通,文武兼备。长于文学,善音律,工书法。书法推重钟繇、王献之,其对钟繇、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颇有精到之见。他把“殆同机神”作为书学批评标准,不仅开唐人、王羲之之先声,重要的是为品评书法确立了一项重神韵的审美法则。著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古今书人优劣评》、《书评》等书论四篇。其传世书迹有《异趣帖》,近于章草。古人或以为此帖为王献之所书,但笔者认为,此帖起笔粗重,连带转笔处每见迟滞,岂是灵动洒脱的王献之所为?

梁武帝萧衍《异趣帖》。

唐高宗李治喜书法,工行、草、隶、飞白书。其书苍劲豪迈,圆润俊华。李嗣真《书后品序》以太宗、高宗父子为神札。传世书迹见《淳化阁帖》。传世的碑刻,主要有《万年宫》、《纪功碑》、《李勣碑》、《孝敬皇帝壑德碑》等。笔者观其《李勣碑》发现,高宗承袭乃父太宗家法,此碑书法运笔和结构极为严整,神采奕奕,笔致遒美。但或为胸襟、胆识不及乃父之故,洒脱之态、雄浑之气不及太宗远甚。

唐高宗李治行书《李勣碑》。

唐玄宗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旧唐书·本纪》称玄宗“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其书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传世书迹以行书《鹡鸰颂》、隶书《石台孝经》等最为有名。从行书来看,和高宗逊于太宗一样,玄宗又逊于高宗,可谓一代不如一代。高宗得太宗之丽而失太宗之雄,玄宗则有太宗之雄却无太宗之健,线条稍失于拙重。玄宗隶书虽丰腴爽利,但笔画雕琢,结体整饬,或有美术字之嫌;虽追汉隶风规又小变其法,但又远失汉隶古质之旨。总体看,玄宗书法丰厚腴美。笔者私下谑称,这恐怕与他对女人的偏好有关。环肥燕瘦,他偏好杨玉环的肥美,以至于那时天下女人以肥为尚,而在书法上或许正暗示、造就了颜真卿书法丰筋伟骨的盛唐气象。

唐玄宗李隆基行书《鹡鸰颂》、隶书《石台孝经》。

宋高宗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著有《翰墨志》一卷,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笔者观其《草书洛神赋》以为,此作草法中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除不时出现的几笔隶书笔画外,通篇字字独立,略近章草。通观全篇,字距、行距、字的大小没有多大变化,草书写到这个份上,也算一奇。笔者把此类草书类比为“馆阁体”草书,稍欠生气。

宋高宗《草书洛神赋》。

拍马屁“拍”出来的“名家”皇帝

从历代书法评论来看,上述所举其余诸帝书法之“名”尚显,但从其残留下来的笔迹来看,虽各有可观,但均存不美之处。以此观之,古人评价或多有颂圣(拍皇帝马屁)之嫌,因此姑且归其为名家。

汉章帝草书有名,书体中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他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但笔者以为,把一种书体的形成归功于一人,就如将文字归由仓颉一人所造一样可笑。魏武帝曹操书法,古人虽多有佳评,甚至有人将其书法归入“神、妙、能”三品之妙品,但从其据传仅存的“衮雪”二字来看,笔画软滑如娃娃鱼,古人评价未必足信。

汉章帝长草(上)和传为魏武帝曹操硕果仅存的“衮雪”二字(下),“魏王”二字为后人所加,原石现存陕西汉中市博物馆。

武则天精于书法,尤其精于飞白书和行草书,有《荐福寺碑》题额、为《崇福寺题额》,以及她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升仙太子碑》存世。《宣和书谱》评《升仙太子碑》“有丈夫气”,笔者却以为,此碑字态有如憨伯舞剑,进退未免时而失度。

武则天行书《升仙太子碑》。

南唐后主李煜史有书名,他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有传为他所书的《入国知教帖》存世。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笔者观其字态左摇右摆,举止失措,笔画线条亦失清雅。

南唐后主李煜《入国知教帖》(传)。

宋孝宗赵昚、金章宗完颜璟两人,虽书法精美,但笔者并称他们为“书奴”。前者学宋高宗草书,清丽或过高宗,然无论字形、笔画、章法,均与高宗几无二致;后者学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几可乱真,毫无创制。

宋孝宗赵昚《草书后赤壁赋》(上);金章宗完颜璟“瘦金体”《题女史箴图卷》,把它们分别宋高宗赵构和宋徽宗赵佶的作品放在一块,是不是可以乱真呢?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位“追星”皇帝,唐太宗而外,还有康熙、乾隆二人,只是同是“追星族”,境界各不同。唐太宗“追”成了大师,而康熙、乾隆祖孙两人,前者尊董(其昌),后者挺赵(孟),但均未得董、赵衣钵。康熙把萧散平和的董其昌写得拘执促迫,而乾隆则把温润闲雅的赵孟写成了痴肥周正。尽管如此,乾隆还以帝位之尊四处题词、题跋,在一些经典法帖上见多他的题跋后,不免让人时生“佛头着粪”之叹。

康熙(上)、乾隆(下)书法。

随着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的举行,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书法的齐齐亮相,皇帝书法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些网友发扬“人肉搜索”的精神,不知从什么渠道,搜出了很多平时鲜为人知的皇帝书法图片晒到网上。这些皇帝包括晋哀帝司马丕、晋武帝司马炎、晋宣帝司马懿、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南朝宋明帝刘彧、齐高帝萧道成、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光宗赵惇、宋理宗赵昀、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清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如果这些书迹全部属真,则其中至少司马炎、赵光义两人可归为名家行列。其余大多数人恐怕进不了笔者上述所说的大师、大家、名家这一“三层次”圈子。

晋宣帝司马懿书法(传)。

晋文帝司马昭书法(传)。

隋文帝杨坚书法(传)。

雍正皇帝书法。

如果把书法的境界分为学、会、精、通、化五个阶次,笔者心目中,古代帝王书法进入“化”境者,唯唐太宗李世民一人而已,宋徽宗赵佶尚在“通”境与“化”境之间徘徊。梁武帝萧衍、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四人则属已达“通”境者;其余各“名家”则刚臻“精”境。确信有手迹面世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清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除雍正皇帝正从“会”境向“精”境跋涉之外,其余顶多才到“会”这一阶段。不过,尽管把他们归为已达“会”境者,但笔者不得不说,他们多为字写得周正而已,尚算不得书法。而从故宫正在展出的清代顺治皇帝的手迹看,他的所谓书法正处“学”的初级阶段。刚刚从故宫观展回来的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著名书法家曹宝麟就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wayua.com/wwxx/11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